Ubuntu 12.04 Server安装Bittorrent Transmission

Ubuntu Server 没有图形界面,如果作为BT 下载服务器的话,可以使用Bittorrent Transmission 来通过Web界面操作,类似http://192.168.1.X:9091这样的方式管理下载。

1.安装服务器端

2.配置文件修改

主要调整如下部分的内容

也就是调整白名单为所有地址都可以网络访问,同时修改用户名密码到自己熟悉的即可。其中  "download-dir" 用来调整文件下载到的地址,这个自己调整即可。

3.使得配置信息生效(注意,必须使用此命令,否则Bittorrent Transmission 会在重启的时候把数据写回磁盘,导致修改无效)

4.修改系统配置文件,开放对于UDP的访问限制

增加如下语句

然后重启服务器。

5.通过浏览器访问即可。

Android 字体调整 fontScale 变化导致界面显示异常的问题

Android 字体调整,比如调整为超大字体,此时会导致Configuration 中的fontScale 变化导致界面显示异常。目前找到的办法为,在Application 的OnCreate 事件中增加如下代码

继承并覆盖 onConfigurationChanged 方法

在 AndroidManifest.xml 中的 application 部分增加处理 onConfigurationChanged 事件的声明

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会不会引起其他副作用,暂时未知。

Android 报告 java.lang.StackOverflowErrors 异常的问题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使用比较复杂的布局的时候,尤其是 Fragment + ViewPager + SlideMenu 这种组合的情况下,会报告类似如下内容的崩溃栈信息

该异常在 2.X版本的Android系统上面表现尤为明显,往往 4.X版本的一切正常或者偶有卡顿,在 2.X版本上面直接崩溃。

分析一下,是一个 draw() -> dispatchDraw() -> drawChild() 的深度递归调用导致栈的溢出越界。对于 Android目前使用的 dalvik 虚拟机而言,系统默认的栈深度如下

Browsing for stack sizes through the dalvik source history:

也就是说,如果 draw() -> dispatchDraw() -> drawChild()  递归的深度太深,就会导致栈的不足问题。

解决方法, 目前貌似 dalvik 虚拟机 并不支持动态的修改栈的深度,这导致问题复杂化,首先,Fragment + ViewPager + SlideMenu  这种组合,即是什么都不增加,就已经有超过 10 层的递归了,这个可以在崩溃栈中的 drawChild 函数的数量就可以统计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想办法减少布局的层次。有建议废弃 Fragment 来自己实现一套完整的东西,暂时还不建议如此操作。

一般方法就是

1.使用RelativeLayout 来减少尤其是 LinearLayout导致的布局深度问题,尽量在同层展开。

2.复杂布局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自定义View来实现,实在不行,可以自己计算坐标,直接绘制,比如用类似游戏的SurfaceView 之类的东西来替代。

3.利用 merge 来简化收缩布局,目前貌似FrameLayout 上面比较合适。

4.继承ViewGroup 的自定义View也是一层,这点不要忘记,能直接继承View的,就不要继承 ViewGroup

其他的方法,根据实际项目来处理好了。

Android抽象布局——include、merge 、ViewStub

在布局优化中,Android的官方提到了这三种布局,并介绍了这三种布局各有的优势,下面也是简单说一下他们的优势,以及怎么使用,记下来权当做笔记。

1、布局重用
标签能够重用布局文件,简单的使用如下:

1)标签可以使用单独的layout属性,这个也是必须使用的。

2)可以使用其他属性。标签若指定了ID属性,而你的layout也定义了ID,则你的layout的ID会被覆盖。
3)在include标签中所有的android:layout_*都是有效的,前提是必须要写layout_width和layout_height两个属性。
4)布局中可以包含两个相同的include标签,引用时可以使用如下方法解决(参考):

2、减少视图层级

标签在UI的结构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删减多余的层级,优化UI。多用于替换FrameLayout或者当一个布局包含另一个时,标签消除视图层次结构中多余的视图组。例如你的主布局文件是垂直布局,引入了一个垂直布局的include,这是如果include布局使用的LinearLayout就没意义了,使用的话反而减慢你的UI表现。这时可以使用标签优化。

现在,当你添加该布局文件时(使用标签),系统忽略节点并且直接添加两个Button。更多介绍可以参考《Android Layout Tricks #3: Optimize by merging

3、需要时使用
标签最大的优点是当你需要时才会加载,使用他并不会影响UI初始化时的性能。各种不常用的布局想进度条、显示错误消息等可以使用标签,以减少内存使用量,加快渲染速度。是一个不可见的,大小为0的View。标签使用如下:

当你想加载布局时,可以使用下面其中一种方法:

当调用inflate()函数的时候,ViewStub被引用的资源替代,并且返回引用的view。 这样程序可以直接得到引用的view而不用再次调用函数findViewById()来查找了。
注:ViewStub目前有个缺陷就是还不支持 标签。

更多标签介绍可以参考《Android Layout Tricks #3: Optimize with stubs

转自 http://blog.csdn.net/xyz_lmn/article/details/14524567

Android 背景图片平铺

一般布局设置的背景图都是做拉伸处理,有时候我们需要背景图片做平铺处理,类似于网页开发中CSS的repeat。
在Android中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使背景图片平铺。在drawable目录下创建一个repeat_bg.xml:

然后在布局的xml文件中可以这样引用:

Mac SSD TRIM的终极方案

该方法在 Mac 10.9.1 版本上面有效。

Enable SSD TRIM for Mac, Ultimate Solution. TRIM终极方案 我的Mac机型是Mac mini Late 2012,把硬盘换成了SSD。试了多种打开SSD TRIM的教程,总不能成功,有一次还弄到系统无法启动。今天大盘开始盘整了,于是可以静下心来把那些教程仔细debug一遍,发现了问题所在,成功开启了SSD TRIM。

最重要的先讲:在做这个工作之前,用Time Machine备份机器。

其次是怎么会弄到系统无法启动?原因是在改写IOAHCIBlockStorage这个文件的时候,把权限破坏了。一旦权限不对,系统会显示警告窗口,说无法加载IOAHCIBlockStorage。千万不要忽视这个警告,去重启机器,而是应该先修复权限。最简单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使用Disk Utility,选择系统盘,然后Repare Disk Permissions.

为什么有些教程会不起作用呢?这是因为不同的系统版本,如10.8.1、10.8.2,加上不同的机型,特别是新机型,系统文件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教程不起作用,那就要先理解这些开启SSD TRIM办法的实质:其实就是把IOAHCIBlockStorage文件中硬盘型号的字符“APPLE SSD”这九个字节抹去,替换成全零字节。但是在整个文件中做全替换也不行,只能替换含义为硬盘型号字符的字节。
就因为各种系统和机型的文件不同,同时又要选择性地做替换,于是出现了不同的教程。这里介绍的终极方案,就是先查看你机器上的IOAHCIBlockStorage文件,然后修改教程中的一条命令,然后再执行那些命令。

ugmbbc_001734902074378

用一个二进制编辑器(比如说“Hex Fiend”)打开

搜索十六进制“52 6F 74 61 74 69 6F 6E 61 6C 00”,也就是“Rotational”字串加上0结尾。整个文件我就只搜到一个匹配的。查看后面是不是9个字符的“APPLE SSD”,如果是的话,就看“APPLE SSD”接下来的字符是什么。图中是“Time To Ready”,记下这个字串的第一个字符,是“T”,他的十六进制是54。

接下来就修改那些教程中的命令,请看https://gist.github.com/3334193,点击“Download Gist”下载文件,然后双击打开,就会自动解压缩。修改文件enable_trim.sh中的(x00{1,20}x51)中的51为上文的54,修改完就是(x00{1,20}x54),保存文件。解压的这个enable_trim.sh文件是没有执行权限的,那就在控制台运行“chmod 755 enable_trim.sh”,赋予执行权限。

注意,对于由于某墙封锁导致的不能访问github 问题,可以直接复制如下代码来自己生成sh文件

在运行“./enable_trim.sh”之前,一定要保证你现在的

文件一定是未经修改的原系统文件。执行完毕后,系统如果没有弹出什么提示框,那就万事大吉了。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用Hex Fiend查看一下修改后的文件,和原文件相比,有啥不同。

ugmbbc_0016571229804857
手工重启机器后,应该就是成功了。
ugmbbc_0017201152901000

参考连接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219752.htm

解决WD MyCloud 通过SSH 登陆之后中文显示问题

WD MyCloud通过SSH登陆之后中文显示为问号,网上查询了一下,找到解决方法。

首先执行

可以看到,在输出中是存在中文的“zh_CN.utf8”,因此,只要启用就可以了。

因此,执行如下命令

然后修改里面的

然后,退出,重新登陆终端即可。

WD My Cloud NAS on Ubuntu

下文暂时没有办法处理有用户名,密码的情况。

I decided that 2014 for me was going to be the year of the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Last year was the year that I finally abandoned my desktops and went all laptop for both my Mac-based iOS development workflow and general purpose computing (i.e, everything else on my Acer i5 running Lubuntu). This year I wanted to have a massive centralized storage where I could put all my videos and photos so I can access it from any laptop or mobile device. What follows is what I chose and how to hook it up to Lubuntu.

I first looked at external cloud solutions (DropBox, Box, CrashPlan, BackBlaze) and although they were all cool they were unfortunately out for me due to three reasons. First, the storage limits – I didn’t want Gigs – I wanted Terabytes. Although, CrashPlan and BackBlaze both offer unlimited online storage they limit the number of devices. Two, I didn’t have all the files centralized on one computer and it would be best to centralized all my Mac, Linux, and iOS data first before I could go to one of these offsite back-up solutions. Third, these all cost money in a form of a monthly fee of $5 or $50 yearly subscriptions. These offline solutions are definitely part of the final solution but I decided that would be a second phase for me. It looked like I had developed a phased project that broke down into two phases of centralization first and then offsite continuous backup second.

The first phase then came down to having a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type unit. The new Airport Time Capsule looked cool but I wanted something less Appley. I have had good experiences with Western Digital (WD) drives and saw in the January 2014 issue of Maximum PC a head-to-head between Dropbox and the new WD My Cloud product. A successor to the My Book branded drive this new My Cloud branded offering provides a shell to a NAS device and it was cheaper than a Time Capsule. I was sold and for X-mas asked Santa for the WD My Cloud 4TB Personal Cloud Storage – NAS (WDBCTL0040HWT-NESN) device.

Set-up was literally plug and play. There is an iOS App for iPad and iPhone/iPod Touch which allows upload to and download/stream from the NAS. The WD website and User Manual mention Mac and PC software to mount and sync that make connection a breeze. The device supports Time Capsule so I’ll be doing that with my Mac laptops (yes – there is no limit to how many computers connect to this thing). Then came my Linux laptop. There was no mention of Linux which is a shame since you would think that they are leveraging the community’s efforts in their products. But it was easy enough to connect my Lubuntu laptop as a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Client via three shell commands.

First, I changed directory to my home directory and created a nfs directory in there:

Then I applied the following three shell commands:

If you cd into nfs you’ll be accessing the WD My Cloud device. That’s it. I started to copy twenty mp4 files totalling 1.6GB into the device through 802.11g and it took 8 minutes. I was then streaming these on my iPad mini.

I hope this helps assure you you can connect to this from Linux. I know once I finished the plug and play I panicked for a bit thinking I wouldn’t be able to connect my Linux machines to this device but now I happily throw everything I have onto this. Also, it has a USB 3 port on the back so I can simply plug another 4TB USB drive on it and expand it in the future.

引用链接 http://cocoaallocinit.com/2014/01/04/wd-my-cloud-nas-on-ubuntu/

拯救死翘翘了的WD MyCloud

WD MyCloud 在通过SSH 进入命令行的时候误操作,导致系统彻底完蛋,查找了很长时间,找到了解决方法。

  • 对于彻底完蛋了的系统,比如,已经无法进入系统了,不管是SSH 还是网页,总之就是系统动不了。 则参考如下操作:(注意本方法会导致数据被彻底删除,使用时候要慎重

1.从http://pan.baidu.com/s/1eQBVbc2 下载3TB 版本的系统恢复镜像。

2.拆开机器,系统出厂自带的是Debian linux系统,重装系统需要将外壳拿掉,将硬盘取出。外壳是通过卡扣连接主体的,拆的时候有可能会折断卡扣,但不会影响重装回去之后的外观。大致方法就是,找几张废旧电话卡或银行卡从机子的后背也就是网卡口的左右两侧的外壳缝隙插进去,稍微撬开一点缝隙,保持卡片不动,然后将外壳用巧力使劲往 前推,慢慢的推出去,即可把外壳拆下。硬盘和壳子通过4个胶垫固定,先抬起硬盘一侧,使得两个胶垫脱离壳子,然后再慢慢向上和向外取出即可,过程没什么技 术含量,只需要小心一点就是了。连接主板和硬盘有4颗螺丝,其中一颗在led灯胶垫下,掰开胶垫可见,一并拧下。

3.把硬盘挂载到一台Linux的机器,推荐使用 Ubuntu ,本机使用的是 Ubuntu 13.10 .挂载的时候,可以使用USB 或者 ESATA接口的移动硬盘盒即可。

4.建议删除原始磁盘上的所有分区

5.使用 如下命令强制还原镜像到硬盘,假定此时硬盘被挂载到了 /dev/sdb上

6.装回硬盘到 WD My Cloud ,(注意此时不要用Linux 自带的gparted 操作硬盘,否则会导致无法启动),然后开启 SSH ,在命令行中执行 parted 命令,此时,会提示分区存在问题,按照提示修复即可。尽量在My Cloud 里面执行脚本命令,外面的Linux 执行命令的话,经常导致无法启动问题,最好在My Cloud 里面执行一下 e2fsck 来检查一下磁盘,尤其是最后的数据分区,恢复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分区表错误,貌似只有在SSH 里面执行的才是正常的,原因未知。至于下面的分区大小调整,如果能在SSH 中处理的话,是最好的,问题最少。 下面是SSH 处理的SHELL 记录

最好升级一下 usb 接口的程序版本,新版本貌似修正了大文件拷贝会死机的问题

7.再次拆卸硬盘,用Linux 中的 gparted 来根据实际硬盘的大小来调整硬盘,比如,我的是4T 版本的,刷完之后,会有1T 的空白分区,这个时候可以通过gparted 来调整到整个硬盘。 (注意,外面调整分区可能导致不能启动,原因未知,因此恐怕要多尝试几次

8.装回硬盘,重新启动,最好恢复一下出厂设置。

  • 如果分区都还在,又不想损坏数据,可以试试如下方法

1.下载最新的固件版本比如 http://download.wdc.com/nas/WDMyCloud-030104-139-20131028.zip 解压缩数据 从CacheVolume 目录中找到 rootfs.img 文件,大约2G 的样子,解压缩到某个目录即可。

2.按照上文方法拆卸硬盘,并挂载到Ubuntu。

3.在磁盘管理器中打开如下界面,还原到的分区为管理器中现实Raid 的两个分区中,两个分区逐个还原。

original

选择 "Restore Disk Image"

original2

上面的方法有些人可以恢复成功,有些没有办法恢复成功,中间的差别一般在于有些人机器上安装了mdadm。如下图所示,磁盘挂载后会识别出"2.0GB RAID-1阵列",如果下面的挂载位置不是"/dev/md/0",而是显示"/dev/md127"或者"/dev/md126",那么,即使什么都不操作,直接装回去,也可能发现WDMyCloud不能正常启动了。
 这个原因是由于机器上安装的mdadm无意之间修改了部分内容,导致WDMyCloud无法识别。解决办法是在电脑上重建这个"2.0GB RAID-1阵列",以系统会把磁盘挂载到/dev/sdb为例子,方法如下:

重建完成后,挂载位置被修正为"/dev/md/0",然后通过在"2.0GB RAID-1阵列"上点击"对分区映像恢复"(英文应该是"Restore Disk Image")进行镜像的恢复工作。

恢复完成后,先执行

停止阵列,然后点击顶部的"Power Off"按钮,移除磁盘。如下图:

上面的操作完成后,一般会出现磁盘错误,建议进行磁盘检查,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上述操作完成后,如果首页容量部分一直显示0KB,则参考WD MyCloud拆硬盘恢复系统后容量部分显示0KB

参考链接


WD My Book Live 离线升级固件

MBL通电后登录Web管理界面,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升级固件,点了确定后才发现下载进度堪比蜗牛,一个半小时进度大约50%。升级不完还没办法进一步设置,实在无法忍了,边下边找办法看能不能快速搞定吧。

MBL官网上没找着固件下载链接,只见一行小字写着现在已经不再支持手动升级固件。肯定会有办法的,能自动升级必须可以手动。

用SSH连接上,果然在 /usr/local/sbin 目录下发现了一堆设置相关脚本,其中有两个:

第一个脚本看名字就知道干啥用的,正是下载好固件手动升级用的,等下再细看怎么用;直接看第二个吧,真相来了,第24行代码直接告诉你怎么拿到最新固件的下载地址:

在shell中敲入下面的命令:

下载链接是不是已经出来了(前提是Web管理界面里的自动下载还在进行,如果已经没有执行或已经取消,/tmp/update_url 文件是不存在的,你知道该怎么办)。接下来的事情更加简单了,用迅雷或是QQ旋风等任意工具将固件下载回来,应该是一个.deb文件,然后通过 winscp或是文件共享把它放到MBL的目录里,MBL共享用的 /shares/Public 目录就挺好,最后在 /usr/local/sbin 目录下执行:

你将会惊奇地发现Web管理界面上已经显示出了升级进度,耐心等待……几分钟就好。

参考链接 http://i.migege.com/my-book-live-manual-updating.html